▲7月10日,受今年第4号台风“丹娜丝”减弱后的残余涡旋影响,香港迎来强降雨。香港天文台当日多次发出红色暴雨警告信号。当日,多区累积录得超过100毫米雨量,当中荔枝角、青衣及荃湾雨量更超过140毫米。图为香港市民在暴雨中出行。香港中通社

【侨报讯】受热带气旋“丹娜丝”的残余与活跃西南季候风影响,香港天文台7月9日至10日三度发出红色暴雨警告信号。10日上午8时至10时两小时内录得闪电量达10570次。天文台表示,受活跃西南季候风影响,今日(11日)天气仍然不稳定,预计雨势有时颇大及有狂风雷暴。气象专家表示,“丹娜丝”和2023年引致“世纪暴雨”的热带气旋“海葵”移动路径相近,同样带来大雨;预计在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影响下,这类极端天气会越来越频密。

综合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报道,“丹娜丝”于7日横过台湾西部沿岸后,在东海直角90度转弯,进入浙江并减弱为低压区,但“丹娜丝”的残余影响香港,加上活跃西南季候风,香港有大骤雨及狂风雷暴。香港天文台于7月9日-10日在13小时内三度发出红色暴雨警告信号:9日晚23时45分发出红色暴雨警告,午夜12时45分改发黄雨,1时40分取消警告;10日晨8时35分再发黄雨警告,9时36分改发红雨警告,10时40分改发黄雨,中午12时40分再发红雨,历时近三小时,下午3时30分改发黄雨,至晚上8时取消。

多区雨量逾百毫米 两小时内闪电逾万次

香港天文台纪录显示,10日午夜至下午4时15分,多区累积录得超过100毫米雨量,当中荔枝角、青衣及荃湾雨量更超过140毫米。10日雷声隆隆,截至晚上10时,全港累计录得17339次闪电,包括4464次云对地闪电、12875次云间闪电,高峰期在上午8时至9时59分,录得3021次云对地闪电,7549次云间闪电。

由9日晚23时黄雨发出至10日晚7时,特区政府渠务署共确认6宗水浸个案,均位于新界西北地区,其中新田一带占4宗,新田公路往元朗方向近模范乡一度因水浸要全线封闭,受影响巴士路线须改道行驶。水浸情况较严重地区集中在元朗一带,市区、将军澳等低洼地区,则未有造成广泛水浸。渠务署派遣超过100队紧急应变队伍清理水浸情况,通宵巡查容易出现水浸的地点,未出现大范围的重大事故。

专家:全球变暖,极端天气趋频密

香港气象学会发言人梁荣武表示,一般来说,热带气旋登陆之后,会很快便消散。但“丹娜丝”登陆后,仍可在内陆维持一个涡旋的状态,令到南海的西南气流更活跃,有充沛的水汽注入“丹娜丝”的环流,造成强雨带。他说,这种现象和极端天气在全球暖化和气候变化之下,变得更为常见。2023年的“海葵”带来的世纪暴雨,便是另一个例子。

天文台署理高级科学主任郝孟骞表示,“丹娜丝”转向主要受高空引渡气流影响,虽然减弱为低压区,但仍伴随着雨带和不稳定天气,加上水汽非常充沛。当“丹娜丝”残余横过广东东部,令珠江口一带天气持续不稳定。这个低压区南侧有活跃的西南季候风,影响珠江口一带雷雨区的发展,为本港带来暴雨和狂风雷暴。因天气持续不稳定,雨势变化大和急速,所以大雨是一场一场地影响香港。天文台一直密切监测和分析雨区的变化,因应雨势的最新发展,尽早发出相应的暴雨警告,提醒市民保持警觉。

被问及今次是否极端天气,郝孟骞表示,以往有热带气旋残余经过香港或在附近掠过时,都有类似的天气发生,甚至有更大雨的情况。虽然不是很强的热带气旋,但如果有低压区,其附近的天气都较为不稳定和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