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讯】香港中通社报道,近年香港“高才通”等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不少内地人才携子女赴港求学,“教育移民”现象备受关注,也衍生“借壳办学”问题,引发社会讨论人才引进背后如何兼顾公平。

据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数据,以往有人才子女从未在港生活,通过自修生应考DSE以本地生身份申请资助大学,由2021至22学年约200人升至上学年约1000宗,有急速上升趋势。

为应对该现象,确保公帑运用合理,及其他本地生申请资助大学不受影响,教育局日前已经更新有关规定,受养子女须居港满两年才符合“本地生”资格。

政策公布后,随之而来有媒体揭露了“借壳办学”问题。有消息指香港多间中学与内地机构合作开办高中课程,以深港联读模式,满足教育局新规。教育局近日通告,暂停私校崇正中学营办,因其涉及内地补习社“摘星教育”怀疑“借壳办学”。

香港教育界立法会议员邓飞指出,学校与其他机构合办课程本身并无问题,但注册地址在崇正,办学主体就必须是崇正中学,其他合作机构只能是辅助性质。香港早前收紧资助专上课程申请门槛,有些家长担心未能为子女找到学位或插班,因此有非本地机构藉此“贩卖焦虑”宣传课程。

他指出,家长为子女报读课程前要十分小心,教育局应就学校与境外教育机构合办课程发出更清晰指引。

此外,香港大学联招上周放榜,有应届考生反映,今年收生分数较往年高。以往年成绩为标准,并未获八大资助院校录取;即使分数达去年入学分数中位数,都不获录取。

有业界人士认为,竞争加剧因报考人数增加,包括人才受养人子女、持香港身分证的双非子女等;亦有声音指出,即使教育局更新规定,但亦有“抢学位”的现象存在。

香港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立法会议员刘智鹏不认同“抢学位”观点。他指,近年本地学生人数下跌,导致入大学分数门槛持续下降,本地学生享受红利,其实是敲响警号。

他表示,内地学生成绩优异,招更多内地生及非本地生,反而有利大学发展,保持高教界水平。“香港是移民城市,现在本地学生都是移民后代,只是较内地学生更早来港,竞争不会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