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拉尼娜事件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对外发布消息称,当前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将延续到2022年至2023年冬季。此外,对于今年是“冷冬”还是“暖冬”的问题,中国气象局表示,目前还不能发布相关预测。

拉尼娜事件将在未来半年内持续  

综合中新网、北京新京报网报道,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的音译,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

今年8月,世界气象组织依据全球长期预报产品中心预测,当前的拉尼娜事件将在未来六个月内持续,在2022年9月至11月的概率为70%,但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的概率将逐渐下降至55%。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表示,拉尼娜事件对中国华西秋雨、南方秋旱、北方秋汛等秋冬季区域气候异常有重要影响。

一般情况下,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中国冬季气温异常的主要特征为:中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

民众身着羽绒服出行。(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中国出现暖冬的频率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拉尼娜事件对中国冬季气候的影响有年代际差异。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统计,1951年至今发生了15次拉尼娜事件,1986年以前,拉尼娜事件的当年中国冬季均为冷冬,但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后拉尼娜事件当年出现暖冬的频率增加。

据了解,典型的“冷冬”,如2008年和2018年,都是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重年份,其中就有拉尼娜事件的推动作用。2008年10月,西藏遭遇有气象资料以来范围最广、强度较强的降雪天气。2018年10月,黑龙江和新疆遭受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当年11月,4次冷空气过程影响中国,新疆、青海、黑龙江等多地遭遇暴雪。

与上述年份相反,2011年,拉尼娜事件在赤道太平洋海域开始加强,经中国气象机构评估,当年是低温冷冻害和雪灾正常偏轻年份。此外,同样被拉尼娜事件影响的2001年、2012年、2021年为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轻年份。

需要关注的是,除了拉尼娜事件,中国冬季气候也受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素影响,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作用。据悉,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将在10月下旬开展冬季气候大会商,加强大气-海洋耦合系统的分析研判,及时提供最新预测意见和服务信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