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在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国际航站楼内的免税店选购商品。新华社

【侨报讯】今年11月起,中国免税店政策迎来一次“升级”,这个被形容为“四两拨千斤”的精准调控政策,实施后能否推动中国免税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颇受各方关注。

中新社报道,10月30日,中国财政部、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免税店政策支持提振消费的通知》,明确自2025年11月1日起完善免税店政策,旨在进一步发挥免税店政策支持提振消费的作用,引导海外消费回流,吸引外籍人员入境消费,促进免税商品零售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业内人士表示,本次完善免税店政策是加强免税店政策顶层设计、完善管理的重要举措。

这次政策“升级”从四方面进行了完善:一是优化国内商品退(免)税政策管理,积极支持口岸出境免税店和市内免税店销售国产品;二是进一步扩大免税店经营品类,将更多便于携带的消费品纳入经营范围;三是放宽免税店审批权限,支持地方因地制宜整合优化免税店布局;四是完善免税店便利化和监管措施,持续提升旅客免税购物体验。

其中被普遍关注的,一是免税店经营品类的进一步扩大。经营品类将国货以及一批热销商品(包括手机、微型无人机、运动装备、保健食品、非处方药,宠物食品等)也纳入了经营范围。此外,以后口岸出境免税店的国货,经营面积必须占到四分之一。

有网友表示,这说明国家把免税店这个曾经的国际大牌秀场,直接变成国货潮品“出海”的第一站。

第二个被关注的,是免税店审批权限的放宽。有媒体评论,这不是简单的放权,背后是审批效率的大幅提升,更能让免税店根据当地特色搞差异化经营,避免千店一面。此外,各地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旅客特点,打造个性化的免税商圈,形成良性竞争。

近年来,中国在提振消费政策方面不断发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拓展入境消费”,并作出“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等具体部署。

中国商报引述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的话称,随着中国对外交往愈发频繁,无论国内还是海外消费者,都将在免税店获得更好的购物体验,充分释放消费大国市场潜力,推动“消费在中国”的理念变成现实。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免税店政策升级可谓是“四两拨千斤”的精准施策。通过“视同出口”的税收创新,打通了国产品进入免税渠道的“任督二脉”,不仅是对中国制造的品牌赋能,更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关键落子。

正如有网友所言,此次政策调整的背后,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同时,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产品、中国文化创意走出去,也让附着在产品上的中国“软实力”更多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