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2025-10-28 23:32

▲2025年中国“十一”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各地景区游人如织。市民高涨的出游热情为文旅消费市场注入活力。图为10月1日,游客在湖北省秭归县九歌巷子休闲游玩。新华社
【侨报讯】综合新华社、中新社、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报道,《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10月28日对外公布。
根据说明,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十五五”规划建议,成立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担任组长,李强、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建议》稿起草工作。习近平说,《建议》稿起草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进行审议、修改,形成了提交这次全会审议的《建议》稿。“可以说,这次文件起草工作,是发扬党内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关于“十五五”时期的重要地位,习近平说,《建议》稿提出,“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这是根据“十五五”时期应承担的历史任务作出的判断。党的二十大确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是第一个五年,已经打下坚实基础,实现良好开局。他强调,“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就能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关于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习近平指出,外部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做强国内大循环,加快形成强大国内经济循环体系,以国内循环的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经济增长的确定性。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总量连跨多个台阶,预计2025年底达到14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外界高度关注这种势头能否保持。
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建议》继续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并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需要各领域同向发力。从产业发展到科技创新,从国内市场到经济体制,《建议》着眼不同维度作出的上述细致部署,将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护航。
——发展提质的确定性。
中国反复强调,要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衡量质量的标尺之一,是增长数字能否让民众“有感”。
《建议》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既有“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等关乎发展全局的“国事”,也有“高质量充分就业取得新进展”“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等普通人关心的“家事”。
五年规划,不只是国家发展的蓝图,也塑造着每个家庭对未来生活的预期。
进入“十五五”时期,中国为发展提质的方向进一步明确——经济增长不仅要有速度,还要有质感、有温度。扩大内需、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宏观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落在增强民众幸福感、获得感上。
“国事”关乎方向,“家事”关乎体感,当二者在下一个五年交织共振,发展的“温差”有望被进一步弥合。
——扩大开放的确定性。
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逆风”,《建议》提出“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
这种机遇,来自于超大市场的自主开放。当中国超大的商品、服务等市场持续向世界开放,不仅自身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也将促进跨境经贸合作,为其他各国提供可观商机。
这种机遇,还来自于国际合作的持续深化。在国际经贸规则经历重塑的当下,《建议》强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
可以预见,“十五五”时期,中国将继续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扩大与新兴市场合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更多稳定因素。
——深化改革的确定性。
去年,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2029年时完成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这一时点,恰在“十五五”时期。
眼下,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改革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此次《建议》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其中,“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等多项部署,均折射出中国正通过深化改革寻求治本之策,持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由此积蓄的发展内生动力,将成为应对外部变局的关键确定性。
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明确2035年奋斗目标
10月2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十四五”时期,中国人均GDP从2020年的10632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13445美元,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位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前列。
“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我国人均GDP将在现有基础上再迈上一个新台阶,届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将大幅跃升。这也要求‘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保持适当速度。”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说。
郭丽岩表示,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这些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李承健认为,在未来发展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情况下,需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
“要着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充分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努力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迈进。”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