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 2025-08-14 23:22
【侨报讯】综合中新社、香港中通社、香港文汇报报道,中国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14日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在规模、技术等方面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
中国5G基站总数达到455万个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当天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刘烈宏在会上指出,截至6月底,中国5G基站总数与2020年相比增长5倍达到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增长34倍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有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程度显著加深。刘烈宏介绍,数字产业化方面,截至2024年底,中国软件收入规模较2020年增长80%,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70%。产业数字化方面,智能化转变、数字化改造加速推进,建成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成为消费新潮流。
数字技术还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普惠水平。以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为例,刘烈宏说,过去为新生儿办理业务需往返多部门提交材料,如今在线上完成信息填报后,相关数据通过跨部门共享机制自动流转,多个事项可在几天内高效办结。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效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数字化打破传统公共服务中的“流程壁垒”“数据壁垒”,在一次次在线办事中实现高效便捷。
中国AI专利数占全球60%
“过去业界常说‘缺芯少魂’,形象反映了中国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方面自主可控不足的问题。”刘烈宏指出,经多年持续攻坚,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这些问题逐步解决,展现出显著的发展成绩。
同时,中国国产操作系统加速崛起,以鸿蒙系统为例,鸿蒙生态设备总量突破11.9亿台,为手机、汽车、家电等1200多类产品装上“智能中枢”。中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也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不断突破。
中文数据助推大模型性能跃升
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数据在推动“人工智能+”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刘烈宏透露,2024年初,中国日均Token(词元)的消耗量为1千亿,截至今年6月底,日均Token消耗量已经突破30万亿,1年半内增长了300多倍,反映了中国人工智能应用规模的快速增长。据了解,在人工智能时代,Token作为处理文本的最小数据单元,如同互联网时代的“流量”。
他指出,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多数模型训练使用的中文数据占比已超60%,有的模型已达80%。中文高质量数据的开发和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推动了人工智能模型性能的快速提升。
刘烈宏表示,下一步,将通过体系化布局持续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加快打造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数据高地,并推动全社会强化数据要素价值认同,加快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共创,培育“为优质数据买单”的市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