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讯】在一块刚播种不久的小麦田里,柯蒂斯·利贝克(Curtis Liebeck)抓起一把沙质土壤,让它从指缝间缓缓滑落。这种浅褐色的泥土与雨水充沛地区深色、结块的沃土毫无相似之处。

据路透社报道,利贝克的农场距离西澳大利亚州首府珀斯(Perth)约300公里,降雨量仅为美国堪萨斯中部或法国北部小麦产区的一半。过去30年,该州农田生长季的降雨量下降了约五分之一。按理说,这会让农业生产更为艰难,但自2015年以来,利贝克的小麦产量却翻了一番。

32岁的利贝克是受到农业管理革命影响的其中之一,这场变革使澳大利亚在天气更炎热干燥的情况下,每年比上世纪80年代多生产约1500万吨小麦——相当于全球小麦年贸易量的7%,且超过英国的全年产量。

根据美国农业部(USDA)数据,澳大利亚小麦生产率增长超过了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并且仍在上升,而其他发达市场的增长则放缓甚至倒退。

多位农民和研究人员表示,澳大利亚农民能在全球人口增长的背景下生产更多小麦,主要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创新——从种子、播种方式到土壤改良——这些创新依托于应用研究体系和缺乏补贴激励的高效率追求。

路透社走访了四个农场、一家种子培育公司和两个政府研究机构,并采访了20多名农民和研究人员,梳理了数十年的农业和气候数据。

澳大利亚并不是最大的产粮国,也不是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国家,但它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其人口较少,使额外产量可供出口;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上最干燥的有人居住大陆,它原本极易受气候波动影响甚至无法维持农业生产。然而,如今它是全球主要小麦出口国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初,西澳农民每毫米生长季降雨只能产出3.3公斤小麦,如今已达到9.3公斤,接近理论极限的80%。这使得澳大利亚过去40年小麦出口翻番,年出口量超过2000万吨,主要销往东南亚和中东。

澳大利亚的成功引起其他干旱国家的关注,例如美国和加拿大已借鉴其土壤改良和高效水分利用方法。

然而,适应并非无限。小麦在高温下难以生长,而降雨正变得更加稀少且难以预测。研究表明,1990年至2015年更炎热干燥的气候使小麦最大潜在产量下降了27%。

新技术的副作用包括除草剂使用增加、抗药性杂草出现、氮肥消耗增加及大规模土壤扰动等。科学家提醒必须谨慎权衡环境风险。

澳大利亚农业补贴较低,大部分资金用于研究与生物安全,而非直接补贴农民。1990年成立的谷物研发公司(GRDC)由农民缴纳销售收入的1%及政府拨款组成,科学家、农民与企业共同确定研究方向,避免了短视或脱离实际的研究。

面对更加恶劣的气候环境,利贝克仍然充满信心:“用更少的雨水种出更多粮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挑战。我很乐观。”
(编译:SW)